桑田丝韵 锦绣吴江(城市味道·行走县城看中国)

发布时间:2024-06-05 17:40:28 来源: sp20240605

  车间内,工人在进行机械缫丝。   震泽镇党政办供图

  宋锦文化园内的古木织机。   鼎盛丝绸供图

  丝绸车间内,工人在拉蚕丝被。   震泽镇党政办供图

  太湖雪蚕桑文化园俯瞰。   太湖雪蚕桑文化园供图

  在温室育蚕房里,游客们近距离观察“熟蚕上山”吐丝全过程;在大街小巷的丝绸商行里,各种丝绸制品琳琅满目……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是闻名遐迩的丝绸重镇,“中国蚕丝之乡”震泽镇、“四大绸都”之一盛泽镇都位于此。

  行走吴江,听蚕语、品丝韵。在河港纵横的乡村,徜徉于葱茏苍翠的千亩桑田之间;在车水马龙的城区,一场场丝绸时尚秀轮番登场……

  一根蚕丝,百转千回,吴江的丝绸文化源远流长、熠熠生辉。历经千年洗礼,不仅“一片桑叶”“一根蚕丝”依然融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古老的丝绸产业也走出了一条蝶变之路。

  传承与发展

  蚕桑文化铺展美丽画卷

  早上5点,天还没亮,69岁的震泽镇三扇村老蚕农周银妹就出门了,每天她都要去地里看看自己的桑树。

  周银妹年轻时,几乎家家户户都养蚕,村里到处是桑田。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传统养蚕业式微,只有少数像她这样上了年纪的人还在坚守。

  进入新时代,吴江这座丝绸重镇,通过政策保障、要素集聚、品牌打造等方式,推动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2015年和2016年,吴江区先后出台《吴江区蚕桑生态补偿办法》《吴江区蚕桑生态补偿考核办法》。

  集约化养蚕成效日显。在平望镇庙头村的华佳现代蚕桑综合示范基地里,木质方格蔟、轨道给桑机、自动上蔟升降设备等有序运转,得益于集自动给桑、撒粉和环境控制于一体的智能化集成养殖系统,养蚕更“智慧”。

  立足“一根丝”,传统丝绸产业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对我们而言,丝绸不仅是一种记忆,更是一种情结。”震泽蚕丝同业公会会长、苏州辑里丝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文超说,他祖上几代都栽桑养蚕。朱文超大学毕业后,回来创办了公司,带领技术团队克服了蚕丝板结、移位、收缩等问题。如今,公司产品远销日本、加拿大等地,广受欢迎。

  越来越多像朱文超这样的从业者投身进来。如今,仅震泽就集聚了200多家丝绸企业,光是蚕丝被,一年就能卖300多万条。

  一根丝、一片叶,背后是千年蚕桑文化。在吴江,不仅丝绸产业有了“升级版”,蚕桑文化也有了全新打开方式。

  从震泽古镇出发,一路往北,穿过波光潋滟、飞鸟翔集的长漾,约莫十几分钟车程,就到了有名的“蚕桑之村”——七都镇开弦弓村。

  80多年前,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到开弦弓村进行了一个多月调查,写下名作《江村经济》。彼时,开弦弓村是“中国蚕丝业的中心之一”。

  80多年后的今天,走进村中,成排桑树郁郁葱葱,一幅桑茂、蚕盛、鱼旺的桑基鱼塘美景尽收眼底。“桑基鱼塘是一个生态循环系统,塘基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桑、蚕、鱼、泥环环相扣。”桑基鱼塘投资人刘瑛说。

  今年61岁的刘瑛是七都镇人,十几岁就进入国营缫丝厂工作。2003年开始创业,如今,她的丝绸企业年产值近亿元。

  小时候,刘瑛经常来开弦弓村玩,那时,村里到处是连片桑田和稻田,挑着桑叶的蚕农来来往往。随着养蚕的人变少,“蚕桑之村”渐失韵味。

  为了留住蚕桑文化,当地政府和刘瑛共同投资,在开弦弓村建起了占地面积达500亩的生态农业景观项目“山水桑田”。行走其中,一步一景,水、田、桑交相呼应,再现过去蚕农劳作的场景。

  不仅是开弦弓村,在吴江各地,以丝绸为主题的“生产、生活、生态”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乡愁与时尚

  根根蚕丝织就缤纷生活

  悠悠蚕桑,淡淡乡愁。一根蚕丝不仅“织”出了致富路,也联结着吴江人的日常生活。

  68岁的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