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来了,高校如何应对?

发布时间:2024-06-01 15:57:45 来源: sp20240601

  数智时代来了,高校如何应对

  “软件”要跟着“硬件”一起变

  场馆预约、每日菜品查询、校友认证……高校的数智时代,悄然而至。

  上海交通大学通过数字化手段,能够及时掌握学生和教职工的需求和反馈,学校还开发了多个数字化应用程序,如智慧教室、数字化学习平台等。清华大学也积极探索数字化教育模式,开发了在线课程、数字化图书馆等资源。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建设智能化的校园硬件设施,建成了智慧教室、智能实验室、智能图书馆等教学相关场景,也覆盖到了师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实施智能教育,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开展智能校园建设,开发智能教育助理,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实现日常教育和终身教育定制化。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应对数智时代的变革?如何在数字化发展的过程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高校还能给学生提供什么?这都是高校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为此采访了多位相关领域的学者与高校负责人,探讨在数智时代高校该如何应对挑战,实现教育现代化。

  “每个学校的信息化都在加快发展”

  武汉大学接到学生反馈,希望学校上线一个失物招领的应用程序,以此解决失物难找、拾物难交的问题。

  很快,一款智能应用平台上线了,包含了信息登记、后台审核、物品认领招领归档的流程。仅上线试运行了两周,这个平台就帮助166名学生找回了失物。“我们希望将来能立足于教育领域,打造一款大模型。”武汉大学信息中心主任刘昕说。

  从2020年开始,武汉大学就已经把全校300多间教室“搬”到了网上。老师和学生根据课程表,进入线上“教室”的直播课堂里,签到上课。

  经过3年的建设,武汉大学网上办事大厅累计上线管理服务流程240余项,今年则开展了管理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双百计划”活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围绕师生需求,利用现有的平台和手段,让大家“办事更方便”。

  “每个学校的信息化都在加快发展,武汉大学当然也不例外,我们也在抓紧时机推进工作。”刘昕感慨。

  用上海交通大学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沈宏兴的话说,“现在的学生都是数字原住民,在卫生间里都要WiFi”。在上海交通大学打造的新型智慧课堂教室里,每个座位下面都有一个电源插座,“学生很喜欢”。

  今年10月,在青岛举办的高等教育博览会上,包括刘昕、沈宏兴在内的与会专家和学者,共同深入探讨了数智时代高校教育的变化和应对策略。他们认为,数智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高校教育的外部环境,也给高校教育带来了内部变革。

  很多离开校园多年的人,如果再次踏入高校,会惊讶地发现,方方面面的细节,比起自己记忆中的校园,已经算是“天翻地覆”了:智能监控、人脸识别、数字化签到、智慧化管理、在线云课堂……不知不觉中,高校硬件设施的智能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

  就像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理事长种连荣所说的那样,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广泛深入地推动高等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教育信息化正在迈向数字化转型阶段。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厅五中心”的可视化门户里,师生除了可以办理各种业务之外,也可以通过智能助手跟门户进行一系列交互。

  比如,学生问“宿舍网费收费标准”,它会给出准确答复;如果一个学生发现门锁坏了,智能助手会直接给他推送应用,引导他办理报修;此外,如果学生想通过智能助手查阅资料,门户还会推荐相关文献。

  这个智慧门户还能帮助举办活动,用户在活动引擎里新建活动类型,比如讲座或比赛,随后设置开始、结束的时间和举办的场所,输入简介,还可以在后台设置报名、签到规则、考核方式、导入线下成绩等。在展示页面,甚至能自动生成海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王泉也提到,目前,该校建立了智能化的学生社区,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技术,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提供个性化的学生服务和辅导。

  “数字化转型一定要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创新业务,是涉及多个部门的系统性工程。”王泉说,“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需要重构,不论是学习环境、教师能力的培养,还是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标准,都应该发生变化,特别是学习环境的建设和教师能力的培养。”

  数智时代,怎样给学生提供更多附加值

  让王泉感慨的是,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优化,是高校追求的目标之一。但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高校需要适应数智时代的新变化,升级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这一变化,沈宏兴也有着同样的感慨。

  “数字化时代,00后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课堂只占小部分。”沈宏兴一一列举现在的年轻人获取知识的途径,“网络资源、课外活动、实践项目、师生交流、人工智能模型……甚至有学生戏称自己毕业于‘B站大学’,这真的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他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目前在网络上,知识传播的边界越来越开放,教育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上,就有来自高校的大量优质教学资源免费共享。

  在上海交通大学,常态化录播平台已经能够覆盖430间教室,实现教室画面和PPT双路采集。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按教学班限定的权限实时观看或者点播回看本教学班的课堂视频。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平台上有超过25万个学时的点播视频,日均点播观看3333人次。平台上一些精品课程,会有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慕名而来,反复观看。

  沈宏兴收集了一些学生的留言,比如,有的称赞倍速观看功能;有的表示学习效果获得极大提升;也有学生“强烈建议”开放通识类课程的权限,让所有学生都能不用选课也可以根据兴趣“蹭课”。

  “录播课程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的‘刚需’了。”沈宏兴说。

  但也有老师提出了疑问,如今疫情过去,高校恢复了正常教学秩序,直播课程和网络课程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也有老师担心,这相当于变相鼓励学生不来上课。

  上海交通大学专门为此做了问卷调查,600个学生匿名回答会在什么情况下观看课堂视频。数据显示,74.16%的受访学生是因病假或事假无法线下进入课堂。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坐在后排,为了看清PPT。只有不到3%的学生,是真的认为在教室和在线上听课效果差不多,所以选择不来教室了。

  “直播是有必要的,同时又出现一个新问题。数字化背景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