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艺术与新媒体双向赋能(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发布时间:2024-06-15 06:12:54 来源: sp20240615

  图为直播平台与中央民族乐团发起的民乐演出计划海报,民族乐器与水墨山水交相融合。   卢 一供图

  核心阅读

  一部作品的火爆很难短时间内带动整个行业的新生,但传统艺术走向更广泛的人群往往需要类似契机。新媒体这趟快车激发的好奇与热情,让更多人愿意主动走进剧场、走进专业领域去了解传统艺术,接受传统文化的滋养熏陶

  那些赢得较高流量的传统艺术类新媒体内容,通常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较高的审美价值,具备精品化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新媒体创作生产的品质品位,让大流量更具正能量

  

  融合了影视化表达、传统武侠元素和沉浸互动式演出形式的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自2023年3月首演以来,获得较高的话题热度和社会关注。该剧线下一票难求,线上一场直播吸引千万人次观看,越剧坤生演员的相关演出片段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更是达到近10亿。搭乘直播、短视频等新型媒介形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大步走向大众、走近年轻人,那些浸润着古典美学的艺术形式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依然余音绕梁、深入人心。

  据第五十二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10.26亿人,占比95.2%。在互联网时代,各传统艺术门类通过门户网站、短视频平台等进行演绎和展示的体量日益增长,诗词、书画、音乐、戏曲、武术、舞蹈等领域的成功案例不断涌现,极大拓宽了传统艺术的受众群体,新媒体传播的优势在实践中愈加凸显。在这一过程中,传统艺术也为新媒体提供丰厚的文化资源和内容素材,有助于提高新媒体内容的品质品位,更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新媒体让传统艺术融入当代

  新媒体平台为传统艺术的大众传播提供具有时效性、互动性的新渠道,也赋予传统艺术新的接受方式和审美体验。短视频片段、云演播等新媒体传播方式能够快速提炼、集中展示传统艺术作品的精华,观众可以跟随镜头变化切换角度,欣赏到更多艺术细节。以戏曲为例,演员的服饰妆容细节、微妙的表情神态等在舞台演出中不易向观众近距离展示,但通过多机位镜头的推拉摇移,这些美学元素在屏幕上获得充分呈现,放大了艺术之美。此外,短视频借助蒙太奇手法对表演进行影视化剪辑,全息扫描、裸眼3D、虚拟场景等技术让线上观看更有在场感和参与感,新媒体的弹幕、评论等功能可以实现即时互动……这些都更加符合现代人的欣赏需求与审美习惯,能够显著提升传统艺术的影响力。

  对传统艺术从业者而言,多机位镜头的视角、聚焦细节的观演习惯等,给艺术创作带来更大挑战。新媒体用视听语言逻辑,塑造、调整着传统艺术的创作思维和创作实践,让不少传统艺术从业者转变创作思路,打造针对新媒体平台的“定制款”演出,催生新的创意。例如,传统舞台艺术缓慢的叙事节奏、强烈的抒情特征与“读秒时代”的视频节奏存在差异,这对演员表演方式以及编剧、美术、音乐等创作环节提出针对性要求。为了适配新媒体平台,越来越多舞台艺术创作者尝试从当代审美需求出发,调整叙事节奏、人物形象、视觉设计,进一步拥抱年轻人。

  传播渠道固然重要,传统艺术唤醒年轻人文化热情的硬实力,更在于对精品的艺术追求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坚持“守正”,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立足之本;力求“创新”,以兼容并包的胸襟打破边界,实现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互鉴是活力之源。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在发扬传统越剧技艺、风格的基础上,对影视、武侠、沉浸式戏剧的大胆吸收和有效融合,让传统戏曲在影视化加工、视频化传播的加持下收获更多知音,展示出传统艺术在当代实现新生的途径和潜力。

  在传统艺术向新媒体借力的背后,我们看到古典与时尚的相遇、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在这个意义上,新媒体不仅是一个展示平台,也是传统文化与当代人对话、中国文化与世界对话的窗口。也许仅凭直播、短视频片段等难以完全体现传统艺术的精妙之处,一部作品的火爆也很难短时间内带动整个行业的新生,但传统艺术走向更广泛的人群往往需要类似契机。新媒体这趟快车激发的好奇与热情,让更多人愿意主动走进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