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秦腔艺术传播途径(艺近人和)

发布时间:2024-06-05 20:27:17 来源: sp20240605

  易俗社文化街区演出现场。

  2月16日,秦腔《杨门女将·出征》亮相易俗社剧场。   以上图片均为西安易俗社提供

  核心阅读

  近些年,西安易俗社的足迹遍布20多个省份近百座城市。面对新时代变化的审美风尚、新的观演关系,他们通过多场景、多样态、多风格的演出形式,融入年轻人的审美需求,让更多人了解秦腔、喜爱秦腔、传播秦腔。易俗社文化街区共培育40多个本地秦腔自乐班,观众也成了演员……秦腔的活力,在黄土地上生生不息。

 

  古城午后,春日正暖。西安钟楼旁,车水马龙。与闹市仅一街之隔,便是易俗社文化街区。漫步其间,艺术气息扑面而来。

  “喝喊一声绑帐外,不由得豪杰笑开怀……”露天戏台不大,秦腔演出气氛热烈,西安易俗社2024春节演出季,奏响了新年的欢乐序曲。台下,数百名戏迷和着曲调,戏词倒背如流。这样的惠民演出,几乎每天都在进行。看着台上的演出,易俗社成员、国家一级演员李东峰颇为感慨:“晒着太阳听秦腔,是陕西人的幸福。”

  远远望去,戏楼飞檐翘角,雕梁画栋。西安易俗社穿越百年岁月,潜移默化地融入黄土地上的百味人生。

  “演员,拼搏一生,最终拼的是文化;演一辈子,最后演的是自己”

  47岁的李东峰清楚记得5岁那年坐在父亲肩上看秦腔的情景。

  那天,关中小城陕西省泾阳县,集市上搭起了大戏台。乡亲们纷纷赶来看戏,“接下来,是易俗社演的《火焰驹》!”人群中不知谁喊了一声,大伙儿纷纷踮起脚尖,翘首以待。不久,熟悉的曲调响起,集市上的人们沸腾起来……

  “从记事起,我就喜欢秦腔。”哪里唱大戏,儿时的李东峰和小伙伴们便赶到哪里。当年还是小学生的他们常穿过层层人群,钻到后台,透过门帘的缝隙看演员们化装。“秦腔真让人着迷!”李东峰说。

  1993年,16岁的李东峰进入艺校,学习秦腔表演。7年后,他进入西安易俗社。

  “‘移风易俗、启迪民智、辅助教育、推陈出新’是西安易俗社创社时的宗旨,每个成员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