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鲁广锦:为何要用文明视角理解中国人权?

发布时间:2024-06-09 10:41:00 来源: sp20240609

   中新社 北京1月23日电 题:为何要用文明视角理解中国人权?

  ——专访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吉林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鲁广锦

   中新社 记者 曾静宁

  日前,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吉林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鲁广锦主持,吉林大学多名老师参与撰写的新书《中国式人权文明概论》正式出版,在中国学术界打开了从人权文明视域系统研究中国人权的先河。什么是中国式人权文明?为什么要从文明的角度认识、理解中国人权?鲁广锦就此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近年来,中国提出了“人权文明”“中国式人权文明”等概念。您认为什么是中国式人权文明?与西方的人权文明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鲁广锦:中国提出“人权文明”这一概念话语,是近年来的事情。2021年6月,中国政府在《中国共产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伟大实践》白皮书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100年,创造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伟大奇迹,谱写了人权文明的新篇章。”这是中国官方文书第一次使用“人权文明”这一概念话语,标志着中国开始从一个新的高度认识人权的重要意义。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2021?南南人权论坛”的贺信中提出,人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在致全球人权治理高端论坛的贺信中,习近平主席指出,加强文明交流互鉴,通过对话凝聚共识,共同推动人权文明发展进步。这是中国领导人对人权在人类文明中方位的明确表达。

  2021年底,我和研究团队开启名为“中国式人权文明新形态研究”。这在中国的人权研究中还是第一次。经过研究,我们认为,中国式人权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人权文明,既有人类人权文明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

2023年6月15日,全球人权治理高端论坛在北京举行。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吉林大学教授鲁广锦进行大会发言。蒋启明 摄

  具体到中国式人权文明与西方人权文明的关系,应该说两者都是人类人权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上有着共同的追求,但在如何实现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方法和途径上,两者又有着许多不同。中国式人权文明强调集体主义的东西多一些,西方人权文明强调个人主义的东西多一些。中国式人权文明与西方人权文明的这种不同是由各自的文化传统、现实国情和人民需要所决定的。

《中国式人权文明概论》,商务印书馆2023年版。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 记者:如果说中国式人权文明是一个近年提出的概念,那么,中国历史上存在人权文明吗?它是如何深化和演变的?

  鲁广锦:宋太祖赵匡胤问大臣赵普“天下什么最大?”赵普回答说“道理最大”。通过工作实践和研究,我们认为,人权就是个大道理。

  之所以把人权视作大道理,一是因为它关涉人之存在、人之解放、人之保障和人之发展;二是因为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是现代文明的价值基础和基本精神;三是因为它具有普遍性,是国际道义的高地。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看,中国的人权道路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在古代的中国。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重人、尊人、爱人的思想。孔子的“仁者,爱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民为贵”,荀子的人“最为天下贵”,墨子的“兼相爱”,都表现出对人的呵护与关怀。中国古人还有“万物之中,以人为贵”“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理天下者,以人为本”等话语,强调人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这些具有人权意识的思想,对古代的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人类人权文明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第二阶段在近现代的中国。1840年后的中国发生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西方人权观在变局中传入中国,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自主性很强,使得“自然权利”和“人权”这些概念被翻译成了“天赋人权”和“民权”等具有中国本土文化色彩的人权概念话语。近代西方人权思想在中国得到了一定的传播,但表现出明显的水土不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把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构建起了新民主主义人权理论,坚持